警專/警大考古題 30期 中外歷史

2.
《續修臺灣府志列傳》記載了一段朝廷關於地方官就任前祭祀規定的相關景況:「康熙五十三年,調知臺灣縣。甫下車,立三誓於□□,廟口三誓者,毋貪財,毋畏勢,毋循人情也。」對這段史料,應如何正確解讀? 

3.
臺灣山區和平原交界處的聚落,例如木柵、三峽、大溪、竹山等城鎮的發展,與茶葉的種植、樟腦的開採息息相關,住在這些地區的閩人(漳州人)、粵人的經濟,在十九世紀後期因此逐漸富裕起來。試問:這樣的發展,是何種原因造成? 

4.
有學者認為1930年代應可視為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請問以下哪一發展可以做為見證? 

7.
當代學者研究商代後期的歷史時,大致已經可以確定其歷代君王的名稱和排序。這一個工作得以完成的最主要關鍵應為何? 

8.
「某一民間團體成員大多是山東、河北的窮困農民,他們將艱辛的處境歸咎於洋人的侵犯和基督教會的危害。當他們的勢力開始擴散至天津時,其暴力傾向,已經引發各國僑民的驚恐。」關於這個團體的相關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9.
白居易詩云:「袖裡新詩十首餘,吟看句句是瓊琚,如何持此將干謁,不及公卿一字書。」本詩足以反映下列哪一現象? 

15.
《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醫部》記載:「伊尹佐湯伐桀,放太甲於桐宮,閔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今醫言藥性,皆祖伊尹。著有《湯液本草》,今行世。」依據以上所述,下列何者議論為正確? 

19.
十六世紀開始,東南亞地區增加了一些西方殖民者的新商埠。在這些新商埠中,由於貿易的關係,華人人口往往超出殖民者和原住民很多。請問:殖民者為了方便治理華人,開始採用何種制度?關於該制度的相關運作,下列何者正確? 

23.
教會史上有一份重要文獻,稱為《君士坦丁的捐贈》(Donation of Constantine),主要內容是在說明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的教權讓與教宗,並委託教宗代為管理西方世界,自己則退居東方的君士坦丁堡。後來到了十五世紀,這份文獻被學者瓦拉(Lorenzo Valla)證明是八世紀時所偽造的。請問:偽造這份文獻時有何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