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地方特考考古題 模擬題庫 行政學

1. 有關我國國人權威性格的敘述,比較而言,下列何者正確? 

3. 危機本身即代表不確定性,吾等必須對危機的特性有所了解,下列那一項不是危機的特性? 

4. 一般而言,所謂第一、二、三部門,依序是指:

6. 以下何者不是單一制政府的優點?

7. 授與職位更多權力、責任與自主性,稱為: 

8. 如欲增強行政院院本部之綜合規劃能力,下列那一個組織或職務最直接相關? 

11. 行政學中何種研究法在探討如何滿足人員的自尊心、榮譽感、與自我成就?

13. 下列有關政策智庫的敘述,何者正確? 

16. 密卓夫(I. Mitroff)於1988年將危機管理的重點歸納為五大工作計畫,下列那一項不是該五大工作計畫之一?

17. 下列何者不是政府推動公共服務民營化的主要理由?

18. 下列何者不是建構策略管理的主要基礎?

19. 政府蒐集民意以作為決策之參考,下列方法何者最不適當?

20. 從組織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組織就是一套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這個制度安排的目的為何?

21. 下列有關我國政府債務舉借之敘述,何者正確?

22. 下列何人提出「情勢法則」(law of the situation)來闡述權威之運用? 

24. 以下有關現代政府職能的敘述,何者錯誤? 

25. 在管理主義人性假定之下,公共行政人員的倫理行為呈現的特徵,不包括下列何者?

26. 機關組織內部的衝突現象固然不好,但也可能產生一些正面的功能,下列何項不是衝突的正功能? 

27. 我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訓練,係由下列那一機關主管? 

28. 下列有關懲戒與懲處之敘述,何者錯誤?

29. 彼得斯(G. Peters)所提出的「解制模式(deregulating model)」治理,下列何者非屬該模式的管理發展方向?

31. 機關組織中常會出現社會學者莫頓(Robert Merton)所稱「目標錯置」(Displacement of goals)現象,下列何者非其原因?

33. 下列何者不符合政府公共關係與行銷的概念?

34. 行政學發展歷程,有所謂「政治與行政分立時期」(約為1887至1947年)。下列何者非此時期的主張? 

35. 下列何種組織所面臨的主要課題是在於「如何強化外在的民主控制」? 

36. 下列何者並非政策評估的消極目的?

38. 以下何者與「府際關係」較無直接關聯?

39. 下列何項運動要求政府解除管制,引進市場機制,使行政運作更具彈性與競爭性,滿足顧客的偏好? 

40. 根據學理,機關內「非正式組織」的形式,主要是下列何種社會-心理關係的產物?

41. 新公共行政(NPA)對行政人員的角色主張,下列何者錯誤? 

42. 授與職位更多權力、責任與自主性,稱為:

46. 在組織內團體對團體的衝突因素中,下列那一項敘述是錯誤的?

47. 俗話說「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目標衝突心理,學理稱之為何?

49. 下列敘述何者不屬於現代民主國家的民意特性? 

50. 下列有關邦聯制政府(confederation government)之敘述,何者錯誤?

申論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