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菸酒考古題 103年 消費者行為概論

1. 下列何種資訊一般不屬於人口統計變項(demographics)的範疇?

2. 華小姐在進行購買智慧型手機決策時,會根據各產品屬性給予評分(如:記憶體大小、電池容量…),並給予權重後加總得分,則她採取的方式最符合以下何者?

3.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可用來解釋人們為事件結果或行為表現尋求原因。如邰先生從個人多次購買經驗中發現某台牌手機經常有莫名其妙當機現象,也總是需要在保固期內送修,則他最可能認為問題是出自於下列何者?

4. 官小姐在參觀觀光工廠時,看到「買一送一」的促銷,但細讀極小的文字描述關於促銷活動內容時,發現所送的只是小包裝。這種讓感官不易閱讀的敘述可說是違反了下列何原則?

8. 如在放映電影時快速閃過某汽水圖案僅有幾毫秒的時間,但觀眾卻有印象而增加購買汽水,這主要是因為:

9. 後進品牌如使用與先進入市場品牌類似訴求,則消費者可能受到的記憶干擾稱為:

10.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下列何者為較低層次的需求?

11. 根據赫茲伯格的雙因子論(Hertzberg's two-factor theory),如要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帶來真正滿足的因素是:

12. 當消費者同時看上兩個產品,但卻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形時,此時所經歷的動機衝突稱之為:

13. 如某公司新生產了可作為疊疊樂使用的餅乾產品,最可能吸引到具有以下哪一種價值觀的消費者?

14. 關於消費者態度與消費者行為的關係,下列何者最受到理論與研究支持?

15. 一般而言,態度不包含以下何種成分?

16. 根據費雪賓(Fishbein)模式,態度最不會受以下何者影響?

17. 下列何者不屬於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考量的範疇?

18. 下列何種理論最適合解釋某消費者只購買「通過國家食品認證」的保健品?

19. 根據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化妝品廣告採用明星代言是基於:

20. 根據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下列何者透過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運作?

21. 一般而言,生活型態(life style)不包含以下何者?

22. 消費者在虛擬世界玩角色扮演,例如宅男扮演美女,最主要是希望呈現:

23. 購買東西前在網路上搜尋比較價格,主要是為了降低何種風險?

24. 在商店提供小型LED螢幕播放產品介紹,最適合用以下哪一專有名詞解釋?

25. 間接群體(indirect groups)指的是參考群體和被影響的對象並不具有同樣身分。如果一位自知五音不全的消費者崇拜某歌唱團體、想要加入該群體,則下列何種描述最為適當?

26. 群體決策時常常比個人決策時更願意承擔風險,此現象最適合稱之為:

27. 消費者家中客廳所擺放的80吋大電視,最符合以下何種產品特性?

28. 根據創新擴散模式(diffusion of innovation),消費者如急於嘗試新穎的產品、採納新產品的時間最早,稱之為:

29. 服務人員的品質良好,會使消費者更有意願留在購物現場與服務人員互動,因此,主要評估服務品質構面為:

31. 自助餐及平價餐廳運用播放輕快節奏的音樂,最有可能之目的為下列何者?

32. 銷售人員先對客戶提出高價格的產品購買建議,在被消費者拒絕後,再提出一個相對合理或較小的產品套餐,是運用了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中何種銷售技巧?

33. 多數價格策略的研究專注在下列哪一方面的訊息?

34. MIT微笑認證標誌是行政院經濟部於2010年開始推動的台灣製產品原產地認定與功能性、安全性產品認證,這是運用了產品屬性中的哪個策略?

36. Everett Rogers的消費者對創新產品採用過程模型中,消費者採用新產品過程包括五階段,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37. 在參觀觀光工廠時提供產品DIY的體驗,最有可能增加以下何者而促進產品購買?

38. 有關社會移動性(social mobility)的定義,下列何者正確?

43. 零售商店位置的研究,通常以下列何者為主?

44. 消費者購買高級鑽錶、名牌服飾、稀有珠寶或尊榮豪宅等產品,往往是為了滿足哪一種意涵?

45. 藥妝店的集點活動以及滿988再9折的回饋活動,是屬於工具制約學習理論中的何種強化型式?

46. 有關消費者「態度」(attitude)的定義及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48. 航空公司與飯店合作所推出的$9,999超值豪華東北亞旅遊套餐,讓顧客覺得坐飛機出國渡假加住宿,不用花到一萬元,這是因為消費者心理定價中的哪一種定價法則?

49. 消費者透過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來產生自我看法,稱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