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專/警大考古題 37期 物理

4. ※【閱讀與理解】1~5為題組題※
依據什麼定律,當有電流通過一條導線時,在導線附近會產生一磁場? 

6. ※【閱讀與理解】6~10為題組題※
  今年5月5日新聞媒體報導〈國內首見!萬里隧道將採「平均速率」科技執法〉,內容說明「交通大隊預定自今年7月1日起,於新北市萬里區萬里隧道,實施區間平均速率科技執法,降低隧道內汽、機車超速釀成交通事故,兼顧警員執法安全;平均速率科技執法是在進、出口設置偵測設備,記錄車輛進出的時間,換算通過該路段時間及通行速率,目前隧道內限速為50公里。」據了解,萬里隧道全長約1.1公里,進、出口為彎道,隧道中間路段平直,導致民眾容易因車速過快,過彎時來不及減速而肇事,屬高肇事路段。
  現行測速照相設備也是運用平均速率的概念,利用雷達波偵測車輛在特定範圍內移動距離與時間差來計算車速,只是偵測距離非常短,如同瞬間速率;此種執法設備所能控制速率範圍相當有限,且部分駕駛人發現固定桿時會驟然減速,容易引起事故。區間平均速率執法可隨距離增加,擴大速率監控範圍,駕駛人為避免超速受罰,於監控路段多將依循速限行駛,可確實達到維護行車安全目的。(資料取自107年5月5日聯合報報導)回答第6至10題。

根據上述短文,新北市交通大隊預定今年7月1日起在萬里隧道實施哪一種區間科技執法? 

8. ※【閱讀與理解】6~10為題組題※
依據上述文章,彎道處容易肇禍,最主要原因為下列哪一項? 

12. ※【閱讀與理解】11~20為題組題※
下列有關「重力」和「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哪一項正確? 

13. ※【閱讀與理解】11~20為題組題※
下列哪一項是加速度的單位? 

14. ※【閱讀與理解】11~20為題組題※
比較施力一牛頓與施力一公斤重,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6. ※【閱讀與理解】11~20為題組題※
花崗岩在空中到落地期間,有關其運動及其動量變化的敘述,哪一項正確? 

21. ※【閱讀與理解】21~30為題組題※
  今年107年1月12日至4月8日,位於臺北市的中正紀念堂展覽愛因斯坦的文物展,包含他的相對論手稿和諾貝爾物理獎獎章,以及近百件真跡文物和重要的理論。這項展覽吸引很多民眾參觀,媒體也爭相報導。
  從物理學知道,光是電磁波,電磁波是電場與磁場交互感應而形成,這是馬克士威的重要理論。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發現有時候光會呈現粒子性。光的粒子性主要是透過光電效應而為人所知。光電效應是指將光照射到金屬表面,讓電子從金屬表面逸出來。以光照射金屬表面,可偵測到有電子從金屬表面釋出,這些因光照射而釋出的電子,稱為光電子。發生光電效應有其條件和特性,簡述如下:
  「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於某一特定頻率才會出現光電子。如果光的頻率不夠高,無論其強度有多大,都打不出光電子來。這個特定頻率會依不同的金屬而異。光電子所帶的動能和入射光的強度無關,但會隨入射光的頻率提高而增加。」
  1905年,愛因斯坦在一篇著名論文中,提出革命性的觀點解釋光電效應,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假設光是由眾多的光子組成,每個光子的能量E和光的頻率f成正比,數學關係式為E=hf,式中的比例常數h稱為普朗克常數,其值非常小,等於6.63*1034焦耳秒。
  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如下:能量夠大的光子打上金屬板之後,其能量會全部轉移給金屬內的一個電子,這個電子便可獲得足夠大的能量,而脫離金屬對它的束縛,成為逸出金屬表面的光電子;如果光子頻率不夠高,能量不夠大,電子就不會被打出來。每個光電子的動能,即是它所吸收光子的能量扣掉金屬對於電子的束縛能。因此若光子頻率愈高,光電子離開金屬表面後的動能就愈大,光電效應的應用非常廣,例如:光電管是利用光電效應將光轉換成電流的裝置,可以應用於電路中,有光的時候,電路是通的,否則即是斷路,因此光電管可以當作一個光控開關,常應用於防範電梯門夾傷人的安全設計。
  回答下列第21至30題。
哪一位科學家提出「電場與磁場交互感應而形成電磁波」的理論? 

22. ※【閱讀與理解】21~30為題組題※
愛因斯坦提出下列哪一項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5. ※【閱讀與理解】21~30為題組題※
依據上述文章,發生光電效應的主要條件是哪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