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普考考古題 113年 高考行政學

1. 以行政學的發展演進之歷史來看,下列理論何者最適合被歸類在修正理論時期(約1930~1960年)? 

2. 「組織的存在,有賴於組織與成員之間彼此保持貢獻與滿足的平衡」,下列何者符合前述論點? 

3. 有關「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三種治理模式與思潮,其協調機制分別建立在下列何者為基礎? 

4. 下列何者為推動民營化的主要立論依據? 

5. 考試委員在院會上爭論公務人員應該具備什麼特質,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公僕,考試委員的爭論反映那個倫理學說? 

8. 當前組織事務溝通越來越依賴電子溝通方式,包括電子郵件、視訊會議和即時通訊軟體,下列何者不是電子溝通可能產生的問題? 

10. 非正式組織有其優點,但也有缺點。下列何者不是非正式組織的缺點? 

11. 關於人力運用措施,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3. 我國公共債務法對各級政府的債務有所限制,下列對於舉債限制的描述,何者錯誤? 

14. 我國中央政府預算過程包含預算籌編、預算審議、預算執行、決算審核等階段。上述四階段各有不同的主責機關,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5. 關於臺北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之經驗,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6. 影響政府機關行政效率的因素非常多元,下列何者與行政效率的關聯性最低? 

17. 從資訊管理的觀點,「原始、未經歸納和分析的事實」稱之為: 

18. 假設某機關想針對首度推出的政策進行民意調查,那一種民意的分布最需要政府重新調整該項政策? 

19. 有關福德烈克遜(H. G. Frederickson)對於公民精神要件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20. 有關審慎思辯民調(deliberative poll)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21. 有關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22. 下列施政項目中何者最無涉地方政府之間的府際關係與合作? 

23. 非營利組織與公司進行跨界合作有多種模式,由公司另行創造一個非營利實體,並透過該實體來管理公司的慈善目標,係屬於下列那一種模式? 

24. 有關民眾參與的困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申論題型